3月LPR维持不变!但房贷利率大幅下降,南通房贷利率4.8%起

江苏爱心房产    来源:江苏爱心房产 2022-03-22 10:59
324

3月21日上午,

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

2022年3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:

1年期LPR为3.7%,5年期以上LPR为4.6%

两者均与上月持平


图片

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官网


01

降息落空!

3月LPR维持不变!

图片


3月LPR报价出炉,继续维持不变:1年期LPR为3.7%,5年期以上LPR为4.6%。

图片
图片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网站

事实上,此次LPR报价保持不变也符合市场预期。3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,中标利率为2.85%,与此前持平,市场便普遍预计本月LPR大概率也将“原地踏步”。


本月LPR保持不变,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:

第一,从利率水平看,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,2021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76%,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57%,处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。

第二,从外部环境看,发达经济体正在收紧货币金融政策我国货币政策“以我为主”,但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调降政策利率、市场利率的行为更加谨慎。

第三,3月15日,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,中标利率持平在2.85%,当月MLF到期规模为1000亿,实现净投放1000亿元。董希淼称,一般而言,MLF如果未变,LPR调整的可能性较小。此外,3月份央行也未进行降准等操作,银行资金成本未有显著变化,压缩加点的空间和动力不足。

虽说房贷利率未降,但是,目前的市场对购房者真的友好!



02

南通银行首套房贷利率降至4.8%

图片


虽然贷款利率没有变,但是无论是南通市场还是全国楼市,房贷利率一直在下降,而且现在的贷款政策对买房人真心友好。


调查3月南通首套、二套的房贷利率,具体情况如何?下面给大家划下本次调查重点:


图片


1、南通10家主流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普遍在4.80%左右,浮动在4.80%-5.00%之间;其中大部分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均重回“4”字头,最低为4.8%;民生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最高,为5.00%;


2、二套房贷利率普遍在5.20%左右,10家银行浮动在5.20%-5.30%之间;其中7家银行二套房贷利率为5.2%;邮政银行二套房贷利率偏高,为5.30%;


3、在本次调查中,有多家银行表示,目前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均在3成,根据工行某支行的客户经理说道,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从30%降到20%,并非所有的购房者都能申请,对其客户资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。几位客户经理还表示,申请20%的首付主要还是针对首套首贷人群和特殊事业单位人群等。


4、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银行放款时间已经缩短至半个月内,多家银行表示只要资质、材料审核通过,放款最快几周之内到账,周期不会很长,目前额度充足。


房贷利率的下降意味着,同样是200万元的房贷,现在贷款可比去年7、8月贷款足足省下将近28万元,完全够买一辆家用车了。


图片


多家银行均强调,每家银行的各支行都有对应的合作楼盘,具体的房贷利率视支行与楼盘具体情况而定。


对于买房人来说,需要先明确意向楼盘后,再向楼盘合作银行的个贷部具体咨询。


同一家银行与不同的楼盘,或者不同银行与同一家楼盘,签订的贷款利率可能都会有所差异。




03

降息降准仍有空间

图片

专家说:

其实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到,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、减少收费,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、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。


对此,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,虽然本月LPR保持不变,银行也会按照相关政策要求,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实现实际融资成本的稳中有降。


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,LPR报价保持不变,对市场影响中性,一方面,LPR保持不变并未改变央行偏积极政策取向,稳健货币政策精准、灵活应对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,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并未减弱;另一方面,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。基本面与政策面前景对市场继续保持友好。


对于的后续降准、降息预期,周茂华称,预计降准、降息等工具仍处于工具箱,从趋势看,内需处于恢复阶段,国内部分企业仍面临不小挑战,如果后续实体经济融资需求,内需恢复不够理想,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压力将有所上升。


温彬认为,未来,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发挥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功能,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。


降息和降准仍然具有空间,预计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、主动作为,根据形势变化和实体经济所需,适时实施降息、降准等对稳增长有利的政策,同时应对好各种风险冲击,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



编辑者: